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微课堂】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《消息二则》知识点+图文解读

点击蓝字回复☞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 2023-02-11

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

海量教学资源,免费领取







教学视频

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n093657bc9a&auto=0

第一课时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l0936ad7r11&auto=0

第二课时



课文朗读

♬ 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,解放双眼


电子课本

点击图片查看大图

▼▼▼


知识点

01

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

一、作者简介

毛泽东(1893-1976),字润之,湖南湘潭人。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诗人、书法家。“毛泽东思想”的主要创立者,中华人民共和国“开国领袖”之一。主要作品集有《毛泽东选集》《毛泽东文集》;著名诗词有《沁园春•雪》《七律•长征》《七律•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等。


二、故事背景

选自《毛泽东新闻作品集》。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、24日《人民日报》。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,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,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,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,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《国内和平协定》。毛泽东发布了“向全国进军”的命令,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。22日夜,毛泽东撰写了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,22日2时,新华社全文播发了《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》,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、突破敌阵、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。

三、理解词义

1.锐不可当:锋利无比,不可抵挡。当,抵挡。

2.摧枯拉朽:“枯”指枯草,“朽”指烂了的木头,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。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,不可阻挡。


四、问题归纳

1.“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”属于新闻的什么?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?   

是新闻的电头。交代了通讯社名称、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。电头的作用:表明材料真实,报道及时。


2.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?有什么作用?

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,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:何日(二十一日)、何人(解放军)、何事(渡江)、何果(渡过长江)。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,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

3.“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,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,军无斗志,纷纷溃退。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?有什么作用?

这里用“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,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,军无斗志,纷纷溃退”,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、锐不可当。


4.文中的“不到”“即已”“突破”“占领”“正向”“进击”等词,有什么表达效果?

文中“不到”“即已”“突破”“占领”“正向”“进击”等词语,有什么表达效果?“不到” 表明时间短,“即已”“正向”表明速度快,“突破”“占领”“进击”等词语,表现了我军攻势猛烈、势如破竹的特点,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。  


5.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?

此处为消息的结语,概括前文的内容。“英雄式的战斗”“坚决地执行”突出了解放军将士一如既往以英勇的气概取得更大的胜利。


五、课文主题

《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》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,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、锐不可当,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、毫无斗志。

02

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

一、故事背景

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:选自1981年7月9日《人民日报》(原载1949年4月24日《人民日报》)。1949年,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结束,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,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,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,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《国内和平协定》。毛泽东发布了“向全国进军”的命令,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。22日夜,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。


二、理解词义

1.击溃:打垮,打散。

2.业已:已经


三、问题归纳

1. 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?有什么作用? 

电头。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、发电地点和时间,表明材料真实,报道及时。


2. 导语中括号中的“不含”一词能否去掉?为什么?

不能去掉。“不含”即不包括,说明九江并不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内,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、严密性。


3.“此种情况,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,锐不可当;另一方面,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,有很大关系”,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?有什么作用?

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,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,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,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,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,深化了文章的主题。


4. “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”句中的“ 不料”一词有什么作用?

“不料”是没有想到,没有预料到的意思。起转折作用,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,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,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。


5. 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,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?有何作用?

 “歼灭”“击溃”“占领”“控制”“封锁”“切断”。这些动词铿锵有力,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,锐不可当,节节胜利,所向无敌的气势。


 6.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?

(1)用词准确。例如,“冲破”与“突破” 词义有所区别,“冲破”指打破某种状态、限制等,“突破”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,打开 缺口,因此“冲破敌阵”“突破安庆、芜湖线”“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”,都运用得很准确。又如,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,敌军一部分被歼灭,另一部分被击溃,作者不是一概说“歼灭”,或者一概说“击溃”,而是说“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”。再如,“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”,“较为”二字用得十分准确。而汤恩伯“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”,一个“很”字,足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。


四、课文主题

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: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,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,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、同仇敌忾、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。


课后思考探究


图文解读

点击图片查看大图

▼▼▼



           

▍资料来源:网络

▍综合整理和编辑: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 

▍免责声明:本文所有图文、音视频均来自网络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除非无法确认,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,如有侵权烦请告知,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。谢谢!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领取7-9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



1

关注 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 公众号

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

2

回复文字:电子课本

进入公众号,点击左下角的键盘图标,到聊天界面



往期精选

学习重点

2020秋统编版7-9年级上下全册教案课件

2020秋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(高清版)

☞2020秋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(高清版)

2020秋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(高清版)

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,编写不易,去右下角给小编老师点亮“在看”吧!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

——END——


统编语文7-9年级上册教学资料汇总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